热词: 公交车站 酒店 餐饮 医院 更多
手机版 欢迎使用8684!
  • 概要
  • 旅游
  • 历史
  • 地理

  涡阳县地处亳州市中心地带。位于北纬33°27′至33°47′,东经115°53′至116°33′之间。全县国土面积2107平方公里,其中城区规划面积12.4平方公里。涡阳处于淮北平原腹地,境内涡河横贯东西,将全县分为涡南、涡北两个自然区域。除东北部有龙山和石弓山外,其余均为一望无际的沃野。涡阳历史悠久,春秋时期的思想家、哲学家、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,即诞于涡阳县闸北镇郑店村。涡阳汉为城父、山桑、至县地,北魏、北齐曾置涡阳、丹城、龙山县。隋改置肥水县。清同治三年(1864),由亳州、宿州、阜阳、蒙城析置涡阳县。因袭北魏涡阳县名而命名。是国务院批准对外开放县市之一,国家粮食生产百强县,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,安徽省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扩大试点县。
  2004年底,涡阳县辖24个镇、2个乡,1个林场。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:全县总人口1293192人。2009年4月经省政府批准,涡阳县调整行政区划;一、撤消张老家乡,将张老家乡所辖行政村分别并入义门镇、新兴镇和新设立的涡北街道。二、将耿皇乡、牌坊镇两乡镇合并设立牌坊中心镇。三、撤消城关镇,设立城关街道。撤消城东镇,设立城东街道。撤消城西镇,设立城西街道。撤消闸北镇,设立闸北街道。调整区划后的涡阳县现辖4个街道、20个镇、1个林场。为进一步打好老子牌,宏扬道家文化,该县将在涡河与谷水之间,东起“谷水入涡处”,西至中太清宫,面积3.5平方公里,核心区在太清宫附近,占地约11万平方米,这里将用7年时间,投资10个亿,打造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道家文化胜地。这也是涡阳县打造“老子故里、生态涡阳”的具体举措,也是弘扬老子文化,提高涡阳知名度,进一步整合全县旅游资源,发展旅游业,树立品牌意识,特别是商标意识,构建涡阳经济发展的新平台。目前全长67.8米的该园主体工程之一的武家河观光桥隆重通车、老子生态文化广场也在扩建中。努力打造一条5A级道家文化黄金旅游线路。


    涡阳天静宫
 
    安徽涡阳县天静宫坐落在涡阳城北的闸北镇郑店(正殿的谐音)村,距县城中心五公里。是当地人为纪念我国春秋时伟大的思想家,道家创始人老子【姓李名耳,字伯阳,楚国苦县 (今安徽涡阳)厉乡曲仁里人】而修建。此宫南临涡河,三面环绕武家河(古之谷水),北枕龙山之峰,可谓抚山枕水之地,钟灵毓秀之乡。天静宫始建于东汉延熹八年(公元165年),始称老子庙。盖因当地地方官为纪念老子建庙立祠,祀奉老子。并命陈相边韶撰《老子铭》碑。此后,曹魏黄初三年(222年),隋开皇元年(581年),都奉敕修建过,庙的规模渐大。李唐王朝,以老子为始祖,尊崇之极,屡加册封,并尊此庙为祖庙,大兴土木,隆重兴建。高祖武德三年(620年)、太宗贞观六年(627年)、高宗乾封元年(666年)、武周光宅元年(684年),曾相继于此营建宫阙殿宇,其金碧辉煌,宏伟壮丽,不逊于帝王之都。玄宗天宝二年(743年)钦封此宫为太清宫。唐末毁于兵火,几成废墟。北宋大中祥符七年(1014年)至天禧二年(1018年)间奉敕重建,宫貌比唐时有加。翰林学士盛度撰碑。靖康之乱中,先遭兵劫,后遭火患,宫观面目全非。金代虽屡加修建,与唐宋盛时相比,规模差之甚远。元世祖以来,道教再度兴盛,此宫得之新建,并根据道教教义易名为天静宫。至顺三年再次大规模敕建,天静宫重现昔日宏观。翰林学士张起严为此撰文立碑,碑文载入多种典籍方志。明正德崇帧年间和清康熙八年均进行过装修。时至乾嘉年间,尚称殿宇弘深,规模整丽,中塑圣像,道气清严。清末战乱频仍,殿宇日趋颓废,始有"烧丹灶冷余荒草,问礼堂空剩石牛"之叹。
    天静宫在唐宋鼎盛时期,规模宏大,建筑辉煌,布局恢廓,风光秀丽,环境清幽,海内无匹。元、明两代,宫观尚蔚为壮观,老君殿居中,高大崇隆为宫中主殿。其东有天齐庙、问礼堂,南有流星园、圣母殿、九龙井,西有太霄宫、玉皇殿,北有三清殿等。此外,灵官堂、诵经堂、钟楼、井亭、客房、道士舍、庖、库庾、厩,无不毕具。楹柱有一百多个。占地三千亩,食业数千人。宫中殿阁林立,松柏交翠,庄严肃穆,气势非凡,堪称中华道观之最。现在的天静宫尚存有天静宫、天齐庙、九龙井、老子娘坟等多处于老子有关的建筑和遗迹。天齐庙又称东岳庙、老子“老庙”,是元代天静宫建筑群旧址中保存至今、结构完好的地面建筑。
    为了纪念一代哲人老子,弘扬道家文化,抢救和恢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,扩大与世界文化交流,在港、澳、台和海外重德尊道人士的鼎力赞助下着手修复天静宫,于老子则为纪念圣地,于道学则为研究中心,于道教则为一景点。经过数年努力,老君殿、三清殿、灵宫殿、天师殿、重阳殿、财神殿、元辰殿、老祖殿、慈航殿、吕祖殿、东岳庙等十余座殿堂己相继展开和完成,天静宫又复屹于古相大地,重现昔日风采。天静宫建筑群是主体标志性建筑,目前已完成了老君殿、道观中轴线上的灵观殿、三清庙等殿堂的建筑。老君殿是天静宫的主殿,按照到焦祖庭的规模及宋代规制修复,九脊重檐,东西长47米,南北深28米,殿高23.75米,立于2米高的崇台上,堪称道观第一殿。殿内屹立老子、尹喜、东华帝君三尊青铜像,其中老子像高5.5米,重6000千克,目前为国内最大的老子铜像,堪称中华第一。九龙井是天静宫建筑群中的又一主要景观,现已探明九龙井位于天静宫围墙的东侧,其中一口井经考古鉴定,系春秋时期的“瓦圈井”,如今已修建了井亭,加以保护,九龙井堪称中华第一。说明涡阳当地在很久以前就开始纪念老子了。
    气势辉煌,堪称华夏道观之首的天静宫今年拟上马三期工程,三期工程重点建设内容主要是保护九龙井,恢复古流星园,再现古时的情景。目前天静宫按照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的标准,不断完善各项基础设施,提升服务功能,不久的将来,天静宫将成为亳州市、安徽省乃至全国的著名旅游胜地。
 
   红色旅游经典景区——涡阳县新四军第四师纪念馆
 
   涡阳县新四军第四师纪念馆座落于涡阳县新兴集,距县城20公里,北与河南省永城市接壤,是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、省国防教育基地、省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、亳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,国家AA级旅游景区。 新四军第四师纪念馆原为新四军四师司令部旧址,1994年5月2日,中央军委副主席、原新四军第四师参谋长张震来新兴集故地凭吊,命名并题写了“新四军第四师纪念馆”馆名。纪念馆占地12亩,馆房34间,专职人员3名。 1939年月9月初,彭雪枫带领新四军游击支队来到新兴集,开创了以新兴集为中心的豫皖苏边抗日根据地,1939年11月6日,刘少奇同志化名“胡服”来此视察,1940年2月1日,接新四军命令,改番号为新四军第六支队;1940年6月底,与南下的八路军第二纵队黄克诚部合编为新四军第四纵队,1941年1月2日,新四军重建军部时改编为新四军第四师,1941年5月初,彭雪枫率队转移至津浦路东。 彭雪枫率部驻扎在新兴的一段时间里,与当地民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,为了缅怀彭雪枫民群众的迫切要求和省、市、县的重视下,决定维修建设新四军第四师纪念馆。由省文物局、阜阳市委、涡阳县委、新四军老战士、各大企业集团及当地人民政府集资筹款16万元,修建新四军四师司令部作战室、机要室、彭雪枫旧居16间,面积320平方米。 1996年省、市、县政府共拔款28万元,修建了刘少奇旧居、张震旧居、参谋处、拂晓报社旧址,共18间,面积约350平方米,这期工程与92年工程分东西两个院子,新建了院墙和大门,使东西两院内分而外合。 1998年为纪念刘少奇同志诞辰100周年和新四军游击支队东进60周年,阜阳市和县、镇政府共拔款50万元,重塑了高3.5米的彭雪枫将军骑马铜像,张爱萍将军为铜像题写了“彭雪枫同志”五个大字,同时,布置了历史图片和革命文物展,增设了栅栏、钢窗、铺设了院内水泥路石,院内进行了绿化。 2004年,为纪念彭雪枫将军抗日殉国60周年,涡阳县委、县政府号召党员干部和社会各界人士共捐款20余万元,对纪念馆和陵园进行维修,组织有关人员到西柏坡等地参观纪念馆建设及室内布展,对各展室进行了高规格的布展,充实了文物、安装了封闭窗、增添了围墙、对34间馆室全部整修、加固了水泥地面、完善了院内绿化,新的维修和布展结束后,每天前来观展的人员络绎不绝。 近年来,为建好新四军第师纪念馆这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,涡阳县委、县政府以及新兴镇党委、政府多方筹措资金,现已完成了长期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,目前在积极扩大纪念馆面积,充实展览内容,完善服务设施,增加景区内涵,提高接待水平,力争把新四军第四师纪念馆打造成国家AAA-AAAA级旅游景区,让这一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成为我省一道靓丽的风景区,让彭雪枫将军的光辉业绩和新四军的优良传统永远昭示后人。
 
    红城子遗址(北平城遗址)
      位于涡阳县曹市集北。汉代山桑城故址,夯土城墙,有东西二门。始建于春秋,时名垂惠聚。东汉建武四年(28年),王莽部将苏茂、周建被刘秀军打败,逃至垂惠聚。次年,刘秀率军攻打垂惠聚,围困月余,后用火攻之,城土皆烧为红色,因此得名红城子。 城址面积约1.3平方公里,长方形外城为夯土筑成,东西长约900米,南北长约1430米。西城墙今平整作大路,残高1.7米,上宽7米,下宽19米余。其余三面城墙均成农田。内城地势较高,俗名小城墙,面积约1897平方米。北面城墙残高1.5米余,于庄庄东200米处地势最高,当地群众呼为“金銮殿”。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 
    东岳庙
    又称天齐庙,位于太清宫之东,为一独立庙宇,是道教宫观中唯一称“庙”的殿宇,也是太清宫庞大的建筑群中唯一幸存的古建筑,它是祭祀泰山神——东岳大帝的庙宇。东岳庙坐北朝南,有山门3间,东西厢房各7间,主殿5间,为砖木结构,灰墙圆窗。其主殿5间为宋代建筑,经元代重新修整,道光18年再次重修,是安徽省少见的宋代砖木结构殿宇。现已按原貌修复加固,在殿内陈列元至明清敕建和装修太清宫的石碑20余块,其中较为著名的元代翰林张起严的“敕建天静宫兴造碑”和明代方震孺的重修碑及“古流星园”石匾额、“敕建”、“混元降诞”残片、蟠龙碑帽、大型石桥拱圈、大批汉砖等。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 
     张乐行故居
        位于涡阳县城西北张老家村,张乐行1810年诞生于此;在早期结捻活动中,张乐行常与龚德树、苏天福等人在家中聚会议事,计划如何起义抗清。张乐行故居属清式四合院,松柏掩映,有合瓦瓦房16间,其中前排堂层5间,后客厅5间,东西厢房各3间。客厅重梁起架,雕梁画栋,明柱走廊,花格门窗,建筑雄伟。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 
   捻军会盟旧址
   位于涡阳县西关“山西会馆”院内。咸丰二年(1852年)张乐行等各路捻军聚集在山西会馆会盟,公推张乐行为盟主,进行武装抗清起义。 捻军会盟旧址之山西会馆,是山西商人集资所建,整体建筑雄伟。大门面向南,前后3排房屋,两进院落。大门两旁有石狮一对,门上石质匾额横刻“山西会馆”四字。二道大门两旁有石鼓一对,穿中堂可达后院;后殿5间,砖木结构,上覆五色琉璃瓦;大殿前置一铜香炉,捻军结盟时在此焚香立誓,祭告天地。旧房屋在清军剿捻时多次遭到破坏。1938年又遭日军轰炸,解放初期,仅剩有石刻匾额和石碑各一块,石狮子和石鼓各一对。1962年,安徽省人民委员会拨款在旧址重建房屋5间,作为捻军会盟起义纪念建筑。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 
 
   老子文化
   老子与《道德经》
    《老子》又叫《道德经》,作者老子。 《道德经》一书五千言,八十一章。前三十七章为《道经》,后四十四章为《德经》。 老子的哲学是从宇宙到人生再到政治。“道”是老子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,是由人生论、社会论和政治论上升到本体论的高度概括。“德”则是道的展开,以及在人生、社会与政治生活中具体的指导和应用。 “道”这个字在《道德经》中总共出现七十三次,其含义前后差别比较大,但从总体上来把握,又可以看出意义上的连贯。 “道”同时也是一种有规律的东西。最突出的规律有二:对立转化,返本复初。老子认为事物是在对立关系中造成的。要看到事物的正面,也要看到事物的反面。并强调,只有把握住事物的反面,守住事物的对立面,才能够更深刻地显示出事物的正面含义,才能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。同时,对立面发展到极端,便发生对立转化,“物盛必衰”。返本复初是道表现出的一种循环运动的规律。然而,老子着重强调的是复初、归根、守静、复命。 再次是“有”和“无”与“道”的关系。“无”是万物的开始,“有”是万物的母体。常从“无”的角度,可以观照“道”的奥妙;常从“有”的角度,可以观照“道”的端倪。因为看不见道的外形,所以用“无”来形容,而不是没有。只是潜藏着,没有显现。然而就是这个“道”又能产生万物,所以又是“有”。“无”和“有”都是用来指称“道”的,两者同出异名,是一个从无形到有形到万物的持续展开过程。 “德”最本初的意义似乎是一套重大的政治行为,如以氏族部落首领为表率的祭祀、出征等等。它与传统氏族部落的祖先祭祀活动的巫术礼仪紧密结合在一起,逐渐演变而成为维系氏族部落生存发展的一整套的社会规范秩序,是“道”的显现,是“道”的作用。 以这样的道、德观去看待人生、社会、政治,便引出一系列重要的概念,其中主要的有:自然、无为、虚、静、柔、弱等等。关于自然,老子的名言是:“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。”(二十五章)其实,这是要天、地、人都效法自然。也就是说,我们对待人生、社会要顺其自然,不要有不必要的作为,更不要强作妄为,把握虚、静、柔、弱的深刻含义,反而能使我们获得成功。当然,老子哲学思想也有值得批判的地方。 战国中期以后,老子开创的道家形成了两个主峰:一是楚之庄子学派,一是齐之稷下道家。这两大学派并行发展而又有着交互关系。就境界哲学而言,庄子的哲学成就空前绝后;而政治哲学方面,则是以黄老思想为主的稷下道家,成为战国中期至汉初的时代主流。庄学与稷下黄老学这两支道家的主峰,发展至战国末,便交相汇合到《吕氏春秋》学派中。《吕氏春秋》因此便成为一部以老庄与黄老为主,同时吸收阴阳、儒、墨、名、法各家观点的先秦时代思想总结的巨著。老子思想同孔子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主流。
 
   2007,中国涡阳首届老子文化节描述
  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,充分挖掘老子文化丰厚底蕴,由安徽省文化厅、亳州市政府主办,涡阳县政府承办,安徽省社科院、省社科联、安徽大学 、新安晚报社、安徽双轮集团协办的2007中国,涡阳首届老子文化节暨天静宫二期工程落成庆典于金秋十月隆重举 ,10月27日上午,在隆隆的礼炮声中,2007中国,涡阳首届老子文化节暨天静宫二期工程落成庆典隆重开幕。中国社科院、中国道协、安徽省政协、安徽省文化厅、安徽省道协、亳州市和涡阳县领导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、道教界人士1500余人出席开幕式。香港道教联合会、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、北京白云观管委会、重庆市道教协会等100多个单位或个人发来了贺电。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黄信阳在开幕式上说,涡阳天静宫是中国先秦伟大思想家、哲学家、道家学派创始人、道教鼻祖老子的诞生地,始建于东汉,鼎盛于唐宋,毁于清末战乱。为纪念一代圣哲老子,保护和抢救民族文化遗产,发展老子故里旅游观光事业,上世纪九十年代初,港台道界尊道重德人士马炳文、谭兆、侯宝垣三位老人,多方募捐善款,为重修工程做出重大贡献。涡阳各界人士共同努力,10余年倾力相助,终于使天静宫复屹于古相大地,重展昔日风采,可喜可贺,功不可没。香港重建老子故里中太清宫(涡阳天静宫)筹委会谭志豪先生动情地说:“我的父亲谭兆先生一生致力于公益事业,广施善缘,这次为涡阳天静宫捐资重修,今日得以落成,收获了丰硕的善果,必将会使老子文化发扬光大。”谭志豪先生殷切希望,当地政府和有关方面要把涡阳天静宫继续建设好、管理好,使这一道家祖庭发挥应有的作用,为构建和谐社会,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更大贡献。
    道家文化的始祖——老子,仅有一本五千言《道德经》留存于世,留下了许多难解的文化谜团。为揭开老子故里神秘面纱,文化节前夕,中国教育电视台、中国文化报、安徽日报、安徽卫视、新安晚报等媒体相继派出记者进行实地考察,觅道求源。史书记载,老子故里“在濑乡之东,涡水处其阳”、“涡水北有老子庙”、“距谷水流汇涡河处附近”。许多记者从涡河上游的河南太康、鹿邑,至安徽亳州、涡阳、蒙城,徒步百余公里,沿途考对了涡河中下游多处地理方位,发现涡阳天静宫地处涡河北岸,并有涡河与谷水(武家河)在此处交会,地域方位与史书记载完全一致。《大明一统志》、《大明中都志》、《大清一统志》、《钦定四库》等典籍方志均明确记载:“天静宫在亳县东120里,老子所生之地,后人建宫以尊奉之。元至顺三年重建,张起严撰碑。”1990年以来,中国社科院考古所、安徽省文物局、省考古研究所等多批专家对涡阳天静宫遗址进行考古发掘,收集元代以来敕建碑、敕修碑20余块,其中包括元翰林学士张起严所撰《天静宫兴造碑》,出土了汉、唐、宋各代建筑构件千余件及垫基“祥符元宝”铜钱。 1992年6月,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对涡阳天静宫遗址进行发掘后的考古小结指出:涡阳天静宫遗址范围包括郑店村在内约200万平方米,地面散见自史前大汶口文化晚期、龙山文化及东周、汉至宋、元诸时期遗物。将此处视为老子故里建祠奉祀已延续近两千年,足以使该遗址成为一处历史文化胜迹,“从继承、弘扬中国古代著名哲人老子思想精华的角度来看,今日重修老子纪念性建筑是有积极意义的。”遗址内出土文物万余件,许多瓷器底部墨书“宫”字款识,表明属天静宫宫中用品;“敕撰”和“混元降口”等铭文表明了古代天静宫的重要地位。 史料记载的老子故里四大特有标志景观,一是流星园,相传老子降诞时,有流星飞降成园,1991年2月,发现古流星园遗址,出土“古流星园”和“老子故里”古石匾额各一块;二是九龙井,1992年8月,九龙井在古流星园遗址周围相继出土,专家确定,其中一眼为春秋时期的瓦圈井,共17层,其余八眼曾在汉、宋时修整过,印证了“万鹤翔空,九龙吐水,以浴圣姿,龙出之处,因成九井”的古籍记载;三是圣母墓,在涡阳天静宫东一里许、郑店村东北角,有一座高大坟丘,这里埋葬着老子的母亲,涡阳人因忌讳老子姓,至今仍称李子为“辉子”;四是尹喜墓,天静宫向东约两公里,有一高9米、占地1000平方米的坟丘,俗称尹子孤堆;解放初,涡阳人曹林带头扒墓,后被强行制止,此事成为典故,“曹林扒墓”曾入选《新华字典》词条。
     2007中国,涡阳首届老子文化节期间,组委会举行“老子文化高端论坛”。本次论坛收到论文近百篇,12位专家学者围绕“传承,共享,和谐——老子思想及其应用价值”主题发表了精彩的演讲。
    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胡孚琛教授,以《全球化浪潮下的民族文化》为题,阐述了道家文明是“龙的文明”的观点,认为:道学的生态文化是人类最初的文明,也必将是人类最题。上海市宗教学会会员王振川以《我说老子故里》为题,详尽介绍了自己10余年潜心研究考证老子故里之谜的心得,得出了“涡阳天静宫即老子出生地”的结论,认为,中国有个“道文化圈”,沿涡淮、北起亳州、南至寿县、涡阳(老子故里)、蒙城(庄子故里)是道家文化圈的中心,涡阳如期举办首届老子文化节是正当其地,恰逢其时,盼能担当大任、长办不衰。中国道教协会副秘书长袁志鸿,以《老子思想在道教及社会的价值和体现》为题,分析了老子思想在道教和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价值,认为:当今社会人们物质生活丰富多彩,但精神生活非常需要用老子思想进行熏陶,老子思想在社会历史的进程中应用广泛,为社会的文明进步发挥了积极的作用,古代亳州是中华文化辉煌的区域,是老子、庄子、彭祖、范蠡等著名历史人物的故乡,安徽涡阳举办“老子思想及其应用价值”研讨会很有必要。安徽大学哲学系主任李霞教授以及香港道教联合会博士汤伟侠、湖北武当山道教协会会长李玄辛、四川成都大学张粹然教授等也发表了精彩的演讲。
 
 
    老子
    老子(传说前600年左右—前470年左右),中国古代思想家。姓李名耳,字伯阳,宋国相(今安徽省涡阳县闸北镇郑店村)人,有人说又称老聃。在传说中,老子一生下来时,就具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,所以被后来称为老子。相传生活在春秋时期。老子著有《道德经》,是道家学派的始祖,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。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,与儒家的孔子相比拟,史载孔子曾学于老子。在道教中,老子是一个很主要的神仙,被称为太上老君,尊为道祖。从《列仙传》开始,把老子列为神仙,还说老子重视房中术。东汉时期,成都人王阜撰《老子圣母碑》,把老子和道合而为一,视老子为化生天地的神灵。成为了道教创世说的雏形。而在汉桓帝时,汉桓帝更是亲自祭祀老子,把老子作为仙道之祖。
   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"无为",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是“邻国相望,鸡犬之声相闻,民至老死不相往来”
    《老子》以“道”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,以为“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”,“道”乃“夫莫之命(命令)而常自然”,因而“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”。“道”为客观自然规律,同时又具有“独立不改,周行而不殆”的永恒意义。《老子》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,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,“反者道之动”,并能由对立而转化,“正复为奇,善复为妖”,“祸兮福之所倚,福兮祸之所伏”。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“有”与“无”之统一,“有、无相生”,而“无”为基础,“天下万物生于有,有生于无”。“天之道,损有余而补不足,人之道则不然,损不足以奉有馀”;“民之饥,以其上食税之多”;“民之轻死,以其上求生之厚”;“民不畏死,奈何以死惧之?”。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深刻影响,其内容主要见《老子》一书。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,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,作出了重要贡献,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,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 
    张乐行
    张乐行(1810—1863),涡阳县城西北六公里张老家乡人。
    张乐行出生于地主豪绅家庭,1852年,皖北饥荒严重,张乐行与龚得树等率捻众万余人起义,在苏鲁豫皖交界的广大地区活动,声势迅速扩大,各地捻众纷纷起义响应。1855年秋,各路捻军首领云集雉河集(今安徽涡阳县),成立联盟,推张乐行为盟主,号称大汉永王。组成捻军,建立黄、红、蓝、白、黑五旗军制,扩大队伍,积极活动。1857年,张乐行率捻军与太平天国陈玉成、李秀成部队会师,被封为成天义,任征北主将,后改封沃王。与太平军并肩战斗,使清政府大为恐慌,先后派胜保、袁甲三等人镇压捻军。1863年,僧格林沁围攻雉河集,捻军遭受重大损失,张乐行在涡阳义门遇害。
 
     马玉昆
     马玉昆(1837~1908年) 清末将领。字荆山,亦作景山。原藉蒙城县西马家集,后迁居雉河集(今安徽涡阳县城)。初以武童从毅军宋庆参加对捻军作战,积功至都司,后擢总兵。1847年与左宗棠部共同抗击阿古柏和沙俄侵略。1894年补授山西太原镇总兵,协助宋庆防卫旅顺口。7月朝鲜事急,奉令率军至平壤。在平壤保卫战中,他指挥所部奋勇抗击,重伤日军第九旅团。但因主帅叶志超贪生怕死,指挥失当,终于败回国内。1895年在辽河下游与日军作战中,马玉昆虽英勇善战,但由于清军各部不协,仍以清军失败而结束。1899年擢浙江提督,次年调还直隶。时八国联军入侵中国。马玉昆率武卫左军抵御。初战天津,继战北仓,相持月余。卒以无援而败退。及那拉氏挟光绪出走西安,命马玉昆随扈。第二年,还京,加太子少保。1908年,病逝,追赠太子少保,赏加二等轻车都尉世职,谥忠武。
 
    王崇典,字彝文,又作逸文,安徽涡阳城关人。1903年6月18日生。幼时天资聪颖,学业出众。在涡阳县立高等小学读书时即已显露才华,品学兼优,??慈安医院”(亳州人李少三在涡阳开设第一家西医医院,时在1923年),笔力雄厚,并副题英文,受人赞赏。所写扇面、条幅,他人珍藏甚多。小学毕业后,16岁随父母迁芜湖,转入芜关中学就读,学习刻苦用功,成绩常居第一,而且常写作小说、剧本之类,抨击社会弊病,表现出思想的进步,如《春思》、《李家庄》、《烈焰》等刊发。加上他长于组织才能,在校曾被推为学生自治会会长。
    1919年,“五四”运动爆发后,芜湖学生随即响应,他与张振球作为芜关中学的代表参与组成了芜湖市学生联合会。学联成立后发表了许多宣言,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。此后他常被推为代表,赴京沪参加救国运动,奔走呼号。中学毕业后,限于家庭经济条件,无法继续深造,就回到涡阳,在县立高等小学任教。他讲课很耐心,深受学生欢迎。他还经常利用集会和假期,宣传革命思想,因而使当时涡阳地区许多青年倾向革命,后来走上了革命道路。
    在涡阳工作两年后,王崇典得到亲友的资助,于1925年赴上海入大夏大学预科,1926年9月转入南京东南大学(后来改名为中央大学)法学院。他读书勤奋,尤其喜欢钻研马克思主义。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,任中央大学支部书记,在当时的学生运动中表现很积极。有一次,一个院长之类的人对罢课举行集会的同学们说:“你们青年人应该好好读书,闹风潮不好,国家花了好多钱来培养你们……”王崇典立即痛斥说:“哪里是什么花钱培养我们?明明是我们交学费养活了你们这些老爷。”直驳得对方无话可说。暑假期间,他还和几位同学一起到如皋县,在城内师范学校举办暑期讲习会。他主讲“联俄、
    联共、扶助农工”三大政策的重要性,深获听众好评。当时国民党方面的要人方沼、陈访先、邵华、刘真如等都曾是他的同学,私交也不错。他们素知王崇典才学优秀,曾邀请他去安徽省城工作。他因主义不同,而且“四,一二”反革命政变后已与他们处于敌对地位,就以学业未完等为借口,拒绝合作。另一方面,他则以学校为隐身之地,积极开展革命工作。当时南京党的领导机关设在下关,他经常负责召集会议。1927年12月4日,中国共产党南京市委召开南京市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,会上他当选为南京市委委员。这次大会主要讨论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心脏——首都南京发动武装起义,从而动摇国民党统治的基础,推翻反动政权。讨论中有人提出异议,认为我们力量太薄弱,立即暴动难以实行。王崇典激动地说:“国民党像一潭污泥浊水,怎么搞也不行。旧的不去,新的不来,我们要鼓足勇气搞暴动,夺取政权才有幸福可言。”会后,他积极从事组织发动工作,在中央大学、北极阁、玄武湖、鸡鸣寺、灵谷寺等处召开会议,在市区散发传单、暗贴标语,发展组织,宣传主义,即使在病中也不停止工作。
    王崇典的活动引起了反动当局的注意,同时由于原团市委学运委员王汇伯(即王明渠)被捕后叛变投敌,中央大学党支部王崇典等8名党员于1928年5月7日晚在成贤街的中央大学第二宿舍被捕。
    被捕后,王崇典先被拘押在南京市警察局,后转押于以谷正伦为司令的南京卫戍司令部。在狱中,他沉默寡言,但对革命前途十分乐观。入狱后不久,在敌人的残酷折磨下,他就染上了伤寒,病得很厉害,身体十分虚弱。在同狱的南京市委书记孙津川等同志的鼓舞教育下,他坚定革命信念,狱中斗争极为勇敢。例如要求放风、要求洗澡等,他都奋不顾身踊跃参加,以至于晕倒在地。他的父母探监时,对他痛哭流涕,要他认错出狱,他却不作一声。胞弟崇礼探监,他劝其说:“人总是要死的,只要革命能够成功,我就是死了,还是有代价的,你不必作女儿态,将来一定会有更多的青年投身革命斗争的。”在狱中,他还经常吟诵杜甫咏诸葛亮的诗句:“出师未捷身先死,长使英雄泪满襟”,藉以表达他对暴动壮举未成的惋惜和感叹的心情。敌人用尽严刑拷打和诱骗伎俩,他除承认自己是中共党员以外,其余一概拒绝回答。反动当局见无法从他口中得到任何有关我党内部组织的情况,也无法使他改变立场为其所用,于是就以“中共南京市党部委员”、“策动暴动”的罪名将他与齐国庆(中大地下党委副书记)、余晨华(中共江苏省委书记)、李昌芬等四人判处死刑,于1928年9月27日(农历八月十四日)凌晨枪杀于雨花台,时年仅25岁。
    就义前,王崇典态度从容,那天拂晓前点名执刑,他挺身而出,毫无惧色。当被押出中华门时,他曾对齐国庆说:“老齐呀,我们的事业没有成功,难道就这样分手了吗?”可见他当时想的仍然是革命事业。在刑场上,他和齐国庆等同志都高唱《国际歌》并且高呼:“共产主义万岁!”、“中国共产党万岁!”、“打倒国民党!”、“打倒蒋介石!”、“苏维埃政府万岁!”等口号,显示了共产党人的坚强革命意志。刑前崇典立而不跪,中弹后,前仆石上,左睛坠出,状至惨烈,观众无不感泣。遗体有同乡好友集资棺殓运回家乡,葬于城西界沟畔祖茔。
 

    涡阳天静宫
 
    安徽涡阳县天静宫坐落在涡阳城北的闸北镇郑店(正殿的谐音)村,距县城中心五公里。是当地人为纪念我国春秋时伟大的思想家,道家创始人老子【姓李名耳,字伯阳,楚国苦县 (今安徽涡阳)厉乡曲仁里人】而修建。此宫南临涡河,三面环绕武家河(古之谷水),北枕龙山之峰,可谓抚山枕水之地,钟灵毓秀之乡。天静宫始建于东汉延熹八年(公元165年),始称老子庙。盖因当地地方官为纪念老子建庙立祠,祀奉老子。并命陈相边韶撰《老子铭》碑。此后,曹魏黄初三年(222年),隋开皇元年(581年),都奉敕修建过,庙的规模渐大。李唐王朝,以老子为始祖,尊崇之极,屡加册封,并尊此庙为祖庙,大兴土木,隆重兴建。高祖武德三年(620年)、太宗贞观六年(627年)、高宗乾封元年(666年)、武周光宅元年(684年),曾相继于此营建宫阙殿宇,其金碧辉煌,宏伟壮丽,不逊于帝王之都。玄宗天宝二年(743年)钦封此宫为太清宫。唐末毁于兵火,几成废墟。北宋大中祥符七年(1014年)至天禧二年(1018年)间奉敕重建,宫貌比唐时有加。翰林学士盛度撰碑。靖康之乱中,先遭兵劫,后遭火患,宫观面目全非。金代虽屡加修建,与唐宋盛时相比,规模差之甚远。元世祖以来,道教再度兴盛,此宫得之新建,并根据道教教义易名为天静宫。至顺三年再次大规模敕建,天静宫重现昔日宏观。翰林学士张起严为此撰文立碑,碑文载入多种典籍方志。明正德崇帧年间和清康熙八年均进行过装修。时至乾嘉年间,尚称殿宇弘深,规模整丽,中塑圣像,道气清严。清末战乱频仍,殿宇日趋颓废,始有"烧丹灶冷余荒草,问礼堂空剩石牛"之叹。
    天静宫在唐宋鼎盛时期,规模宏大,建筑辉煌,布局恢廓,风光秀丽,环境清幽,海内无匹。元、明两代,宫观尚蔚为壮观,老君殿居中,高大崇隆为宫中主殿。其东有天齐庙、问礼堂,南有流星园、圣母殿、九龙井,西有太霄宫、玉皇殿,北有三清殿等。此外,灵官堂、诵经堂、钟楼、井亭、客房、道士舍、庖、库庾、厩,无不毕具。楹柱有一百多个。占地三千亩,食业数千人。宫中殿阁林立,松柏交翠,庄严肃穆,气势非凡,堪称中华道观之最。现在的天静宫尚存有天静宫、天齐庙、九龙井、老子娘坟等多处于老子有关的建筑和遗迹。天齐庙又称东岳庙、老子“老庙”,是元代天静宫建筑群旧址中保存至今、结构完好的地面建筑。
    为了纪念一代哲人老子,弘扬道家文化,抢救和恢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,扩大与世界文化交流,在港、澳、台和海外重德尊道人士的鼎力赞助下着手修复天静宫,于老子则为纪念圣地,于道学则为研究中心,于道教则为一景点。经过数年努力,老君殿、三清殿、灵宫殿、天师殿、重阳殿、财神殿、元辰殿、老祖殿、慈航殿、吕祖殿、东岳庙等十余座殿堂己相继展开和完成,天静宫又复屹于古相大地,重现昔日风采。天静宫建筑群是主体标志性建筑,目前已完成了老君殿、道观中轴线上的灵观殿、三清庙等殿堂的建筑。老君殿是天静宫的主殿,按照到焦祖庭的规模及宋代规制修复,九脊重檐,东西长47米,南北深28米,殿高23.75米,立于2米高的崇台上,堪称道观第一殿。殿内屹立老子、尹喜、东华帝君三尊青铜像,其中老子像高5.5米,重6000千克,目前为国内最大的老子铜像,堪称中华第一。九龙井是天静宫建筑群中的又一主要景观,现已探明九龙井位于天静宫围墙的东侧,其中一口井经考古鉴定,系春秋时期的“瓦圈井”,如今已修建了井亭,加以保护,九龙井堪称中华第一。说明涡阳当地在很久以前就开始纪念老子了。
    气势辉煌,堪称华夏道观之首的天静宫今年拟上马三期工程,三期工程重点建设内容主要是保护九龙井,恢复古流星园,再现古时的情景。目前天静宫按照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的标准,不断完善各项基础设施,提升服务功能,不久的将来,天静宫将成为亳州市、安徽省乃至全国的著名旅游胜地。
 
   红色旅游经典景区——涡阳县新四军第四师纪念馆
 
   涡阳县新四军第四师纪念馆座落于涡阳县新兴集,距县城20公里,北与河南省永城市接壤,是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、省国防教育基地、省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、亳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,国家AA级旅游景区。 新四军第四师纪念馆原为新四军四师司令部旧址,1994年5月2日,中央军委副主席、原新四军第四师参谋长张震来新兴集故地凭吊,命名并题写了“新四军第四师纪念馆”馆名。纪念馆占地12亩,馆房34间,专职人员3名。 1939年月9月初,彭雪枫带领新四军游击支队来到新兴集,开创了以新兴集为中心的豫皖苏边抗日根据地,1939年11月6日,刘少奇同志化名“胡服”来此视察,1940年2月1日,接新四军命令,改番号为新四军第六支队;1940年6月底,与南下的八路军第二纵队黄克诚部合编为新四军第四纵队,1941年1月2日,新四军重建军部时改编为新四军第四师,1941年5月初,彭雪枫率队转移至津浦路东。 彭雪枫率部驻扎在新兴的一段时间里,与当地民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,为了缅怀彭雪枫民群众的迫切要求和省、市、县的重视下,决定维修建设新四军第四师纪念馆。由省文物局、阜阳市委、涡阳县委、新四军老战士、各大企业集团及当地人民政府集资筹款16万元,修建新四军四师司令部作战室、机要室、彭雪枫旧居16间,面积320平方米。 1996年省、市、县政府共拔款28万元,修建了刘少奇旧居、张震旧居、参谋处、拂晓报社旧址,共18间,面积约350平方米,这期工程与92年工程分东西两个院子,新建了院墙和大门,使东西两院内分而外合。 1998年为纪念刘少奇同志诞辰100周年和新四军游击支队东进60周年,阜阳市和县、镇政府共拔款50万元,重塑了高3.5米的彭雪枫将军骑马铜像,张爱萍将军为铜像题写了“彭雪枫同志”五个大字,同时,布置了历史图片和革命文物展,增设了栅栏、钢窗、铺设了院内水泥路石,院内进行了绿化。 2004年,为纪念彭雪枫将军抗日殉国60周年,涡阳县委、县政府号召党员干部和社会各界人士共捐款20余万元,对纪念馆和陵园进行维修,组织有关人员到西柏坡等地参观纪念馆建设及室内布展,对各展室进行了高规格的布展,充实了文物、安装了封闭窗、增添了围墙、对34间馆室全部整修、加固了水泥地面、完善了院内绿化,新的维修和布展结束后,每天前来观展的人员络绎不绝。 近年来,为建好新四军第师纪念馆这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,涡阳县委、县政府以及新兴镇党委、政府多方筹措资金,现已完成了长期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,目前在积极扩大纪念馆面积,充实展览内容,完善服务设施,增加景区内涵,提高接待水平,力争把新四军第四师纪念馆打造成国家AAA-AAAA级旅游景区,让这一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成为我省一道靓丽的风景区,让彭雪枫将军的光辉业绩和新四军的优良传统永远昭示后人。
 
    红城子遗址(北平城遗址)
      位于涡阳县曹市集北。汉代山桑城故址,夯土城墙,有东西二门。始建于春秋,时名垂惠聚。东汉建武四年(28年),王莽部将苏茂、周建被刘秀军打败,逃至垂惠聚。次年,刘秀率军攻打垂惠聚,围困月余,后用火攻之,城土皆烧为红色,因此得名红城子。 城址面积约1.3平方公里,长方形外城为夯土筑成,东西长约900米,南北长约1430米。西城墙今平整作大路,残高1.7米,上宽7米,下宽19米余。其余三面城墙均成农田。内城地势较高,俗名小城墙,面积约1897平方米。北面城墙残高1.5米余,于庄庄东200米处地势最高,当地群众呼为“金銮殿”。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 
    东岳庙
    又称天齐庙,位于太清宫之东,为一独立庙宇,是道教宫观中唯一称“庙”的殿宇,也是太清宫庞大的建筑群中唯一幸存的古建筑,它是祭祀泰山神——东岳大帝的庙宇。东岳庙坐北朝南,有山门3间,东西厢房各7间,主殿5间,为砖木结构,灰墙圆窗。其主殿5间为宋代建筑,经元代重新修整,道光18年再次重修,是安徽省少见的宋代砖木结构殿宇。现已按原貌修复加固,在殿内陈列元至明清敕建和装修太清宫的石碑20余块,其中较为著名的元代翰林张起严的“敕建天静宫兴造碑”和明代方震孺的重修碑及“古流星园”石匾额、“敕建”、“混元降诞”残片、蟠龙碑帽、大型石桥拱圈、大批汉砖等。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 
     张乐行故居
        位于涡阳县城西北张老家村,张乐行1810年诞生于此;在早期结捻活动中,张乐行常与龚德树、苏天福等人在家中聚会议事,计划如何起义抗清。张乐行故居属清式四合院,松柏掩映,有合瓦瓦房16间,其中前排堂层5间,后客厅5间,东西厢房各3间。客厅重梁起架,雕梁画栋,明柱走廊,花格门窗,建筑雄伟。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 
   捻军会盟旧址
   位于涡阳县西关“山西会馆”院内。咸丰二年(1852年)张乐行等各路捻军聚集在山西会馆会盟,公推张乐行为盟主,进行武装抗清起义。 捻军会盟旧址之山西会馆,是山西商人集资所建,整体建筑雄伟。大门面向南,前后3排房屋,两进院落。大门两旁有石狮一对,门上石质匾额横刻“山西会馆”四字。二道大门两旁有石鼓一对,穿中堂可达后院;后殿5间,砖木结构,上覆五色琉璃瓦;大殿前置一铜香炉,捻军结盟时在此焚香立誓,祭告天地。旧房屋在清军剿捻时多次遭到破坏。1938年又遭日军轰炸,解放初期,仅剩有石刻匾额和石碑各一块,石狮子和石鼓各一对。1962年,安徽省人民委员会拨款在旧址重建房屋5间,作为捻军会盟起义纪念建筑。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 
 
   老子文化
   老子与《道德经》
    《老子》又叫《道德经》,作者老子。 《道德经》一书五千言,八十一章。前三十七章为《道经》,后四十四章为《德经》。 老子的哲学是从宇宙到人生再到政治。“道”是老子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,是由人生论、社会论和政治论上升到本体论的高度概括。“德”则是道的展开,以及在人生、社会与政治生活中具体的指导和应用。 “道”这个字在《道德经》中总共出现七十三次,其含义前后差别比较大,但从总体上来把握,又可以看出意义上的连贯。 “道”同时也是一种有规律的东西。最突出的规律有二:对立转化,返本复初。老子认为事物是在对立关系中造成的。要看到事物的正面,也要看到事物的反面。并强调,只有把握住事物的反面,守住事物的对立面,才能够更深刻地显示出事物的正面含义,才能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。同时,对立面发展到极端,便发生对立转化,“物盛必衰”。返本复初是道表现出的一种循环运动的规律。然而,老子着重强调的是复初、归根、守静、复命。 再次是“有”和“无”与“道”的关系。“无”是万物的开始,“有”是万物的母体。常从“无”的角度,可以观照“道”的奥妙;常从“有”的角度,可以观照“道”的端倪。因为看不见道的外形,所以用“无”来形容,而不是没有。只是潜藏着,没有显现。然而就是这个“道”又能产生万物,所以又是“有”。“无”和“有”都是用来指称“道”的,两者同出异名,是一个从无形到有形到万物的持续展开过程。 “德”最本初的意义似乎是一套重大的政治行为,如以氏族部落首领为表率的祭祀、出征等等。它与传统氏族部落的祖先祭祀活动的巫术礼仪紧密结合在一起,逐渐演变而成为维系氏族部落生存发展的一整套的社会规范秩序,是“道”的显现,是“道”的作用。 以这样的道、德观去看待人生、社会、政治,便引出一系列重要的概念,其中主要的有:自然、无为、虚、静、柔、弱等等。关于自然,老子的名言是:“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。”(二十五章)其实,这是要天、地、人都效法自然。也就是说,我们对待人生、社会要顺其自然,不要有不必要的作为,更不要强作妄为,把握虚、静、柔、弱的深刻含义,反而能使我们获得成功。当然,老子哲学思想也有值得批判的地方。 战国中期以后,老子开创的道家形成了两个主峰:一是楚之庄子学派,一是齐之稷下道家。这两大学派并行发展而又有着交互关系。就境界哲学而言,庄子的哲学成就空前绝后;而政治哲学方面,则是以黄老思想为主的稷下道家,成为战国中期至汉初的时代主流。庄学与稷下黄老学这两支道家的主峰,发展至战国末,便交相汇合到《吕氏春秋》学派中。《吕氏春秋》因此便成为一部以老庄与黄老为主,同时吸收阴阳、儒、墨、名、法各家观点的先秦时代思想总结的巨著。老子思想同孔子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主流。
 
   2007,中国涡阳首届老子文化节描述
  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,充分挖掘老子文化丰厚底蕴,由安徽省文化厅、亳州市政府主办,涡阳县政府承办,安徽省社科院、省社科联、安徽大学 、新安晚报社、安徽双轮集团协办的2007中国,涡阳首届老子文化节暨天静宫二期工程落成庆典于金秋十月隆重举 ,10月27日上午,在隆隆的礼炮声中,2007中国,涡阳首届老子文化节暨天静宫二期工程落成庆典隆重开幕。中国社科院、中国道协、安徽省政协、安徽省文化厅、安徽省道协、亳州市和涡阳县领导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、道教界人士1500余人出席开幕式。香港道教联合会、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、北京白云观管委会、重庆市道教协会等100多个单位或个人发来了贺电。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黄信阳在开幕式上说,涡阳天静宫是中国先秦伟大思想家、哲学家、道家学派创始人、道教鼻祖老子的诞生地,始建于东汉,鼎盛于唐宋,毁于清末战乱。为纪念一代圣哲老子,保护和抢救民族文化遗产,发展老子故里旅游观光事业,上世纪九十年代初,港台道界尊道重德人士马炳文、谭兆、侯宝垣三位老人,多方募捐善款,为重修工程做出重大贡献。涡阳各界人士共同努力,10余年倾力相助,终于使天静宫复屹于古相大地,重展昔日风采,可喜可贺,功不可没。香港重建老子故里中太清宫(涡阳天静宫)筹委会谭志豪先生动情地说:“我的父亲谭兆先生一生致力于公益事业,广施善缘,这次为涡阳天静宫捐资重修,今日得以落成,收获了丰硕的善果,必将会使老子文化发扬光大。”谭志豪先生殷切希望,当地政府和有关方面要把涡阳天静宫继续建设好、管理好,使这一道家祖庭发挥应有的作用,为构建和谐社会,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更大贡献。
    道家文化的始祖——老子,仅有一本五千言《道德经》留存于世,留下了许多难解的文化谜团。为揭开老子故里神秘面纱,文化节前夕,中国教育电视台、中国文化报、安徽日报、安徽卫视、新安晚报等媒体相继派出记者进行实地考察,觅道求源。史书记载,老子故里“在濑乡之东,涡水处其阳”、“涡水北有老子庙”、“距谷水流汇涡河处附近”。许多记者从涡河上游的河南太康、鹿邑,至安徽亳州、涡阳、蒙城,徒步百余公里,沿途考对了涡河中下游多处地理方位,发现涡阳天静宫地处涡河北岸,并有涡河与谷水(武家河)在此处交会,地域方位与史书记载完全一致。《大明一统志》、《大明中都志》、《大清一统志》、《钦定四库》等典籍方志均明确记载:“天静宫在亳县东120里,老子所生之地,后人建宫以尊奉之。元至顺三年重建,张起严撰碑。”1990年以来,中国社科院考古所、安徽省文物局、省考古研究所等多批专家对涡阳天静宫遗址进行考古发掘,收集元代以来敕建碑、敕修碑20余块,其中包括元翰林学士张起严所撰《天静宫兴造碑》,出土了汉、唐、宋各代建筑构件千余件及垫基“祥符元宝”铜钱。 1992年6月,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对涡阳天静宫遗址进行发掘后的考古小结指出:涡阳天静宫遗址范围包括郑店村在内约200万平方米,地面散见自史前大汶口文化晚期、龙山文化及东周、汉至宋、元诸时期遗物。将此处视为老子故里建祠奉祀已延续近两千年,足以使该遗址成为一处历史文化胜迹,“从继承、弘扬中国古代著名哲人老子思想精华的角度来看,今日重修老子纪念性建筑是有积极意义的。”遗址内出土文物万余件,许多瓷器底部墨书“宫”字款识,表明属天静宫宫中用品;“敕撰”和“混元降口”等铭文表明了古代天静宫的重要地位。 史料记载的老子故里四大特有标志景观,一是流星园,相传老子降诞时,有流星飞降成园,1991年2月,发现古流星园遗址,出土“古流星园”和“老子故里”古石匾额各一块;二是九龙井,1992年8月,九龙井在古流星园遗址周围相继出土,专家确定,其中一眼为春秋时期的瓦圈井,共17层,其余八眼曾在汉、宋时修整过,印证了“万鹤翔空,九龙吐水,以浴圣姿,龙出之处,因成九井”的古籍记载;三是圣母墓,在涡阳天静宫东一里许、郑店村东北角,有一座高大坟丘,这里埋葬着老子的母亲,涡阳人因忌讳老子姓,至今仍称李子为“辉子”;四是尹喜墓,天静宫向东约两公里,有一高9米、占地1000平方米的坟丘,俗称尹子孤堆;解放初,涡阳人曹林带头扒墓,后被强行制止,此事成为典故,“曹林扒墓”曾入选《新华字典》词条。
     2007中国,涡阳首届老子文化节期间,组委会举行“老子文化高端论坛”。本次论坛收到论文近百篇,12位专家学者围绕“传承,共享,和谐——老子思想及其应用价值”主题发表了精彩的演讲。
    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胡孚琛教授,以《全球化浪潮下的民族文化》为题,阐述了道家文明是“龙的文明”的观点,认为:道学的生态文化是人类最初的文明,也必将是人类最题。上海市宗教学会会员王振川以《我说老子故里》为题,详尽介绍了自己10余年潜心研究考证老子故里之谜的心得,得出了“涡阳天静宫即老子出生地”的结论,认为,中国有个“道文化圈”,沿涡淮、北起亳州、南至寿县、涡阳(老子故里)、蒙城(庄子故里)是道家文化圈的中心,涡阳如期举办首届老子文化节是正当其地,恰逢其时,盼能担当大任、长办不衰。中国道教协会副秘书长袁志鸿,以《老子思想在道教及社会的价值和体现》为题,分析了老子思想在道教和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价值,认为:当今社会人们物质生活丰富多彩,但精神生活非常需要用老子思想进行熏陶,老子思想在社会历史的进程中应用广泛,为社会的文明进步发挥了积极的作用,古代亳州是中华文化辉煌的区域,是老子、庄子、彭祖、范蠡等著名历史人物的故乡,安徽涡阳举办“老子思想及其应用价值”研讨会很有必要。安徽大学哲学系主任李霞教授以及香港道教联合会博士汤伟侠、湖北武当山道教协会会长李玄辛、四川成都大学张粹然教授等也发表了精彩的演讲。